种小麦千万别再 “抢早”!
种小麦别再 “抢早”!去年有粉丝朋友10月初播麦,冬前苗长到膝盖高,一场霜冻全冻成 “枯柴”,减产 30%—— 这就是 “早播旺长” 惹的祸!今天把 “小麦为啥要晚播” 说透,帮你避开冻害、病虫害,明年产量翻番!
种小麦别再 “抢早”!去年有粉丝朋友10月初播麦,冬前苗长到膝盖高,一场霜冻全冻成 “枯柴”,减产 30%—— 这就是 “早播旺长” 惹的祸!今天把 “小麦为啥要晚播” 说透,帮你避开冻害、病虫害,明年产量翻番!
最近种玉米的农户圈子里,都在传一个好消息:我国刚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“豫单9953”,在河南商丘的试验田里,创下了亩产3042斤的纪录——这是我国首个亩产突破3000斤的玉米品种,而且它还不是“温室里的品种”,自带“矮秆抗倒”的硬优势,不用再像以前那样,一
在小麦生产中,因茬口衔接紧张、气候异常等因素导致的播种延迟,易造成小麦冬前积温不足、苗情偏弱,直接影响分蘖成穗与最终产量。针对这一问题,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形成的“以肥补晚、以密补晚、以管补晚”“三补”技术体系,是破解晚播小麦高产瓶颈的办法。以下从“三补”技术的
晚播小麦因积温不足、生育期缩短,易出现分蘖少、成穗率低、产量不稳等问题。独杆种植技术通过“晚中求早播、以苗补穗、控旺防倒”的核心策略,将晚播劣势转化为管理优势,成为提升晚播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路径。本文围绕该技术的四大核心要点,从原理、操作规范到注意事项进行全面
在小麦生产体系中,施肥环节不仅直接决定产量形成与品质提升,更深刻影响农业生态效益与种植经济效益。科学构建“经济施肥”体系,需以“按需供给、精准匹配、高效利用”为核心,整合有机肥与化肥协同施用、因地因种定制方案、分期调控养分释放、叶面补肥增效等关键技术,实现“增
种玉米的农户都有过这样的困惑:同样的种子,同样的地块,为啥别人的玉米能长到2米多高,穗子又大又满,自己的玉米要么秸秆细弱,要么穗子空粒多?其实问题多半出在肥料上——不是肥料买得贵就好,而是得选对、用对。今天就用大白话跟大家说清楚,种玉米到底用什么肥料最好,每个
·选地与整地很重要。小麦适合种在土层深厚、保水保肥的土壤,选地势平坦、排灌方便的地块。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20-25厘米,再耙耢使土壤细碎平整。
引文格式:毛婧莹,李书悦,王沁雯,等.长期不同施磷水平下甜玉米生长和养分吸收规律研究[J].安徽农业科学,2025,53(16):153-159,163.
过两天可能就转阴了,村里广播刚通知完。邻居老王又喊:“再撒把尿素,肯定长得旺!”但别急,先蹲下来看看——掐一段麦根,要是外面白、里面嫩,土能攥成团、手一松就散,这才是关键信号。
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,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。选择合适的复合肥对高粱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。高粱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,因此需要根据其生长特性科学施肥。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高粱种植中复合肥的选择和使用方法。高粱的需肥规律较为明显,整个
小麦高产,施肥是关键!但很多老乡在用化肥时,要么用量不对,要么方法有误,结果白白浪费肥料,还影响收成。今天就给大家总结小麦施肥的“8个黄金法则”,简单实用,一看就会!
包括山东和天津,河北中南部,北京中南部,河南中北部,陕西关中平原,山西南部。
今天终于盼到收玉米的日子!天刚蒙蒙亮,我就和家人扛着镰刀、开着收割机往玉米地赶,看着成片金黄的玉米穗压弯了杆,心里满是期待——今年这玉米,可是足足浇了四遍水的,到底能打多少斤,今天就能见分晓。
近期,很多农民朋友开始准备秋播小麦用肥,如何选购小麦底肥呢?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氮、磷、钾三元素在小麦中的作用。氮:它能够促进幼苗的生长、加快秸秆的腐熟。磷:能够促进根系的发育、促进冬前分蘖、后期能够加快小麦的灌浆和籽粒饱满。钾:能够提高小麦的抗逆性、秸秆粗壮、抗
在我国粮食生产体系中,小麦作为三大主粮之一,其体系与品质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经济发展。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,传统施肥模式因存在养分利用效率低、后期脱肥早衰、产量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,已无法满足当前小麦高产优质的生产需求。“促两头,前氮后移”作为近年来经
我这几年在南方、北方都跑过,跟不少种地的老农交流过,发现南方种麦和北方种麦根本不是一回事儿。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种小麦,从时间、用种量到管理技术,跟北方比都有很大差别。
4月中旬小麦能否追施尿素,需要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、土壤肥力状况以及气候条件综合判断。从搜索结果和农业实践来看,这一时期的小麦管理需谨慎,既要避免养分不足影响产量,又要防止施肥不当导致贪青晚熟或病虫害加剧。一、4月中旬小麦的生长特点此时黄淮海等主产区的小麦多处于
去年麦收时节,我去豫东平原的老表家帮忙。他家种了两亩“济麦44”,头年亩产刚过千斤,今年却一下子飙到了一千三百斤。老表蹲在地头直咂嘴:“这品种真神了,去年没管好,今年多下了两遍肥,产量噌地就上去了。”隔壁地块的张大爷听了直摇头,他种的“郑麦136”去年亩产一千